位于大武山下的屏东县高树、长治、麟洛、内埔等乡镇,日照充足、雨量丰沛,正好符合可可生长需求,“可可喜欢阳光但不能太晒,需要水分但不能太湿,因此,需要有阳光、能遮荫且排湿良好的环境。
约莫10多年前,屏东内埔有农民辗转带回可可苗试种,没想到这个原本只适宜在热带雨林的植物,一遇上屏东的高温阳光、内埔的多雨,加上遍地槟榔的多荫,如雨林般的环境就此让其蓬勃茂密,并让果实带有浓厚坚果香。每年3、4月春暖与9、10月秋凉,正是台湾可可树收成季节。
根据 Max Gandy 在她的著名博客 Damecacao 上的一篇较旧的文章,在2003年,某个姓邱的台湾人将可可带到了台湾。他不仅在台湾开设了第一个可可农场(位于屏东县),也是第一家从豆类到巧克力的公司。16年后的今天,台湾有6个可可农场,而台湾的巧克力制造商则声名远播。
近年台湾槟榔不景气,加上在地物产意识抬头,可可就此在屏东槟榔园间找到栖身地,农民们一传十、十传百,迅速分株,将其种在槟榔树下,短短几年,现在包含屏东内埔与万峦已有数百农户种出数百公顷可可树,并有数家已开始自己採果、取豆、发酵,自制巧克力,或与农民契作可可树,台湾的巧克力正要开始扎根与茁壮。
目前,台湾可可主要混种于屏东内埔与万峦的槟榔园中,当地高温多雨加上槟榔树遮荫,贴近可可适合生长的热带雨林生态区。
可可花小巧可爱,约0.5公分大小,花与果都直接簇生于枝干上。目前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几乎全校教授都投入可可研究,从生产到加工一一探讨,可可未来有机会成为台湾亮眼产业。
正在採果的可可农民陈瑞光说,可可树一甲地约可种植400棵,种植3年后可结果收成,10几20年后会达到质量颠峰。可可树生长快速,树高可达15公尺,叶片可长达30公分,要不停修剪以避免缺乏日照与断枝。
台湾可可豆品种混乱杂交多,风味尚未能统一标准化,此为正待解决的课题。
屏东内埔文化促进协会总干事黄琬伦手捧可可鲜果酱说,内埔正积极研发各种可可与巧克力制品,要让槟榔园间冒出甘甜新生命。
可可巧克力,在台湾即将有无限的可能。右图为福湾庄园许华仁研发的巧克力红酒炖牛肉。
2015年,从台湾出发,许华仁将亚洲最北且最稀有的台湾产区可可,以欧美最流行的制作工艺(Bean/Tree-To-Bar)的方式,与茶、胡椒、黑糖、樱花蝦、荔枝、豆豉、泰式咖哩等亞洲元素结合,带给全球精品巧克力爱好者超越想像的巧克力品质与风味组合。
福湾巧克力坚持 Tree to Bar 的制作过程,大量收购本土可可,每年收购约130 公顷台湾可可,也影响了一些屏東的农业生产,甚至开始从槟榔树改种可可树,福湾深知企业的社会责任,乐于与地方可可农合作,深耕地方创生。
许华仁表示,屏東用有机无毒的方式在栽种可可,福湾以屏東产地的可可,在当地直接制作最新鮮的巧克力,将可可豆储存在全球唯一的巧克力温湿度控制仓储环境,不仅杜绝发霉的可能,更将可可脂的氧化作用减少到最低,保留最多抗氧化成分及可可香气。
2018底,ICA 首次移师亞洲,就在台湾举行,ICA 主席对于福湾巧克力,在庄园中晒豆烘豆,在庄园中的巧克力工坊制作巧克力的过程,十分惊艳,说:「这可能是在全世界,加工里程最短的产区。」
其实全世界不到十个品牌可以从头到尾一条龙参与这样的制造过程,福湾巧克力也因为这样的坚持,得到了包括 ICA 等的世界巧克力大奖金牌。
2019年,在高度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下,成为全台湾第一间符合 HACCP、ISO22000 规范及 HALAL 清真认证的 Tree To Bar 金牌巧克力梦工厂。